中四班戏剧主题性区域游戏方案
作者: 张研宇 | 发布时间: 2024/1/9 15:17:13 | 2567次浏览
中四班戏剧主题区域游戏方案:咕咚来了
一、区域游戏背景:
《咕咚来了》 这个绘本,故事讲述了兔子因为听到了“咕咚”的声音以为怪物来了,其他的小动物也因此而逃命,后来狮子带领大家了解真相,原来是本瓜掉进湖里的声音。孩子们对声音的来源产生了明显的兴趣。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指出,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,激发探究兴趣,体验探究过程,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是班本课程学习的核心,"声音"的活动具有探究的意义和生活的教育价值。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和探索,我们以孩子的兴趣为起点,与孩子们讨论,以《咕咚来了》这个故事为载体,用表演的方式将故事内容演绎出来,并渗透到各个区域游戏。
二、区域游戏内容:
模块 | 区域类别 | 游戏内容 | 游戏目标 | 核心经验 | 材料准备 |
基础性性区域 | 语言类区域游戏 | 1.听读空间 | 安静认真地倾听故事《桃树下的小白兔》,能边听故事边翻阅图书。 | 能安静认真地倾听故事,不受干扰。 | 电脑、故事机、耳机等 |
2.故事盒子 | 利用故事中的角色及场景进行故事讲述。 | 能用较为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剧情内容,尝试用肢体动作和声音、表情、语言模仿故事中小动物特征形态或行为。 | 故事盒子、故事骰子、故事围裙等。 | ||
3.故事创编 | 用绘画的方式,进行故事续编,制作图书。 | 尝试用表征方式续编、创编故事情节。 | 绘画纸、水彩笔、订书机等。 | ||
创艺类区域游戏 | 1.服装设计 | 尝试用多种材料、不同的方式制作小动物的服装,表现小动物的主要特征。 | 能根据小动物的特征大胆设计、装饰,引导幼儿注意颜色搭配。 | 纱、布、彩带、小动物图片、双面胶、剪刀等。 | |
2.头饰装饰 | 根据小动物的形象,制作头饰,进行装饰。 | 能画出小动物的主要特征,选择适合的材料装饰头饰。 | 卡纸、水彩笔、亮片、羽毛、双面胶、透明塑封纸等。 | ||
3.道具制作 | 根据角色的需求,运用多种材料组合制作道具。 | 根据幼儿需要设计相对应的道具。 | 报纸、纸箱、石头、网袋、颜料等。 | ||
4.舞台布置 | 根据故事情节设计舞台,选择合适的材料布置舞台背景。 | 选用合适的材料满足场景布置的需要。 | 纱、花、卡纸、纸箱等。 | ||
表演类区域游戏 | 1.小舞台表演 | 1.积极参与表演活动,认真扮演角色。 2.愿意与同伴共同游戏,在游戏中能协商、轮流扮演角色,合作游戏。 |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,在游戏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,积极与同伴协商,努力与同伴和制作完成表演活动。 | 头饰、服饰、道具、音乐、背景等。 | |
2.迷你剧场(指偶、手偶) | 能用多种方式讲述或者创编故事内容。 | 用多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表现故事内容。 | 故事盒子、纸偶、故事围裙等。 | ||
3.其他形式的戏剧成果展示 | 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演绎。 | 尝试用肢体动作和声音、表情、语言模仿常见的小动物的特征形态或行为。 | 音乐、播放器、背景等。 | ||
生成性区域 | 剧情类区域游戏 | 1.故事内容拼图(益智游戏) | 根据故事情节画面完成拼图。 | 能进行20以内拼块的拼图,发展空间知觉,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。 | 故事情节画面拼图。 |
2.数量匹配 (数量关系) | 观察故事画面内容,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小动物,选择选对应数量的数字卡片。 | 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,说出总数 | 故事画面,数字卡片等。 | ||
3.会跳舞的盐(科学小实验) | 通过科学小实验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。 | 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的现象。 | 大口塑料杯、薄膜、盐等。 | ||
项目生成类 区域游戏 | 1.动物走秀 | 根据小动物的特征制作合适的服装,自导自演进行走向活动。 | 尝试运用多种材料、不同的方式制作符合小动物服装的衣服。 | 纱、彩纸、报纸、双面胶、胶带等。 | |
2.木瓜写生 | 1.木瓜的实物,感受木瓜的造型和色彩。 2.学习用渐变的方法绘画作品。 | 了解色彩和物体的关系,大胆表现自己对空间和物体的感受。 | 木瓜、绘画纸、水彩笔、颜料等。 |
备注:1.各区域类别中游戏数量和内容实际开展情况为准,建议各类别2——3个游戏。
2.为便于理解,生成性区域模块以戏剧主题“咕咚来了” 为例,列举部分游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