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欢2024秋研究阶段小结
作者: 朱欢 | 发布时间: 2025/1/9 13:12:55 | 243次浏览
2024秋课题组阶段小结
“动起来的幼儿数学” 课题旨在通过趣味化、情境化的教学方式,激发大班幼儿对数学的兴趣,提升其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。本学期围绕 10 以内数的分合、10 以内列算式以及联系生活编应用题展开教学实践,现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。
一、教学实践过程
10 以内数的分合 实物操作感知:利用积木、水果模型等实物,让幼儿通过分一分、摆一摆的方式,直观感受数的分合。例如,将 8 个积木分给两个小朋友,尝试不同的分配方法,并记录下来。在操作中,幼儿亲身体验到 8 可以分成 1 和 7、2 和 6 等多种组合,对分合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。 游戏巩固强化:设计 “数字对对碰” 游戏,准备写有 1 - 10 数字的卡片,幼儿两两一组,抽取卡片后将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,看是否能组成 10 以内的某个数字,并说出其分合式。如抽到 3 和 5,幼儿需说出 8 可以分成 3 和 5。这种游戏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帮助幼儿巩固了 10 以内数的分合知识。 10 以内列算式 情境创设引入:设置 “超市购物” 情境,在教室布置简易的超市场景,摆放标有价格的商品。幼儿扮演顾客,老师扮演收银员。当幼儿选择两件商品时,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算式表示购买两件商品的总价。例如,一个玩具汽车标价 3 元,一个小皮球标价 4 元,幼儿通过思考得出 3 + 4 = 7 的算式,从而理解加法算式的实际意义。 竞赛激发兴趣:开展 “算式大比拼” 竞赛活动,将幼儿分成小组,老师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情境图片,如树上有 5 只鸟,又飞来了 3 只,让各小组快速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。通过竞赛的形式,激发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,提高了他们列算式和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。 联系生活编应用题 分享生活经验: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,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与数学有关的场景。孩子们纷纷发言,讲述了如分水果、分玩具、上下车人数变化等生活实例。在此基础上,引导幼儿将这些生活场景转化为应用题。例如,小明有 5 颗糖,给了小红 2 颗,还剩几颗糖?通过分享和编写,幼儿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。 故事创编拓展:鼓励幼儿根据给定的算式创编有趣的数学故事。如对于算式 7 - 3 = 4,幼儿创编出 “草地上有 7 只小兔子,跑走了 3 只,还剩下 4 只小兔子在吃草” 的故事。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,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。
二、教学效果
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,大部分幼儿能够熟练掌握 10 以内数的分合,能够准确、快速地列出 10 以内的加减法算式,并理解其含义。在联系生活编应用题方面,幼儿能够根据生活场景或给定的算式,创编出逻辑清晰、内容丰富的应用题,数学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。
学习兴趣增强: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,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度明显提高。在游戏和竞赛中,幼儿积极思考、踊跃发言,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。他们不再将数学视为枯燥的知识,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。
思维能力发展:在分合操作、列算式和编应用题的过程中,幼儿的逻辑思维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。他们学会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,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,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提升。 在教学过程中,虽然采用了小组活动和个别指导等方式,但对于个别数学基础较弱的幼儿,关注仍然不够。部分幼儿在理解数的分合和列算式时存在困难,需要更具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。
生活情境深度融合不够:虽然尝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,但在某些情况下,情境的创设还不够自然和深入。部分幼儿对生活应用题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,未能充分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。
三、下一步计划
针对个体差异,为数学基础薄弱的幼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,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和一对一指导,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。 深化生活情境教学: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,创设更丰富、更真实的生活情境,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,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。
四、总结
本阶段围绕 10 以内数的分合、10 以内列算式以及联系生活编应用题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幼儿在数学知识、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。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,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,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关注幼儿个体差异,深化生活情境教学,让 “动起来的幼儿数学” 课题取得更好的成果,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2025.01 朱欢